表面光鲜,暗地吃土,却坐拥祖传珍宝,咋办?现代人恐怕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金融名词:质押贷款。 说起来,早期银行“试水”艺术品质押业务,当与故宫珍藏休戚相关,盐业银行无疑是国内同业中涉足该项业务的开山鼻祖。1913年,民国政府代理财政部长梁士诒建议设立盐务事业银行获准,两年后盐业银行总部在北京开张大吉,由袁世凯的表弟张镇芳出任经理,而张镇芳的公子,恰是后来成为收藏大家的张伯驹。 盐业银行大楼旧址,天津 山雨已...
表面光鲜,暗地吃土,却坐拥祖传珍宝,咋办?现代人恐怕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金融名词:质押贷款。
说起来,早期银行“试水”艺术品质押业务,当与故宫珍藏休戚相关,盐业银行无疑是国内同业中涉足该项业务的开山鼻祖。1913年,民国政府代理财政部长梁士诒建议设立盐务事业银行获准,两年后盐业银行总部在北京开张大吉,由袁世凯的表弟张镇芳出任经理,而张镇芳的公子,恰是后来成为收藏大家的张伯驹。
盐业银行大楼旧址,天津
山雨已来惶惶,凄风满楼凉凉。1912年清廷宣布退位后,末代皇帝溥仪在内廷依然称孤道寡,封官赐谥,保持着的一个清王朝残留下来的“微型小朝廷”,小朝廷向民国临时政府移交了全国统治权,同时对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皇家财产做了不彻底的分割。由于没有进行交接和签署有效的契约,故宫文物在缺少明确产权归属的情况下,事实上被皇室“小朝廷”所掌控。“小朝廷”依然维持着奢侈的皇家日常生活,民国政府每年拨给400万元经费如同杯水车薪,无法应付浩大支出,几成“隐形贫困人口”。而且,民国政府自身财政困难,朝不保夕,屡屡拖欠经费,更是加剧了“小朝廷”的财政危机,只好向银行或商号典押借款或赊账。
百年无废纸。翻出一份“小朝廷”1917年初记载的欠账单,颇能说明问题:欠恒利号商借垫银二十八万五千零五十五两九钱一分六厘八毫四丝;欠亨记号商借垫银六千八百五十二两六钱四分;欠大清银行借垫银十四万两,除欠内帑银七万五千六百两;除欠泰元号商借垫银九万六千零五十两二钱二分;尚欠交通银行借垫银三万九千六百两;除还尚欠中国银行浮借银三万六千两;新欠中国银行息借五十万元,计折合银三十六万两。
有钱任性,没钱认命?也不尽然。
1924年5月31日,盐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岳乾斋与内务府大臣绍英、耆龄、荣源,签订了一份抵押借款合同。“小朝廷”内务府以金编钟、金册、金宝和其他金器作抵押,借款80万元,期限1年,月息1分。合同规定,40万元由16个金钟(共重111439两)作抵押,另外40万元的押品包括八个皇太后在内的金宝10个,金册13个,金宝箱、金印池、金宝塔、金盘、金壶等(重量10969.796两),成色不足十成的金器36件(重量883.8两),镶嵌珍珠1952颗,宝石184块。此外,还有玛瑙碗等故宫珍品45件,以及一些瓷器、玉器、珐琅器。就此,拿故宫文物换取银行借款,一发而不可收,成了“末代皇帝”的生存常态,按照溥仪自己的回忆:“这样的抵押和变价,每年总要有好几宗,特别是逢年过节需要开销的时候。”
陆机,《平复帖》(局部)
盐业银行独具质押清宫藏品之“慧眼”,恐怕得益于时任盐业银行总稽核张伯驹。1927 年,溥仪被逐出清宫,托人将五代关仝《秋山平远图》、宋李公麟《五马图》、黄庭坚《诸上座帖》和米友仁《姚山秋霁图》4件字画,拿到盐业银行天津分行申请办理质押贷款,银行经理朱虞生约张伯驹同往观看。“张伯驹闻讯大喜,劝银行经理(朱虞生)照单全收。”之后,清室无力还款,张伯驹和朱虞生拿押品作价抵账,张伯驹以15000元将米友仁《姚山秋霁图》与黄庭坚的《诸上座帖》收入囊中。同时,张伯驹善于利用“金融杠杆”为其字画收藏助力,他斥资购得《平复帖》、《游春图》等历代名家巨制,均通过向盐业银行陆续透支金额,至1945年已达40万元之多,按照当时法币3元3角折合黄金1两估算,其透支金额约合黄金12万两之巨。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不断出台货币政策,“通胀”成为家常便饭,继而引发贬值风潮,张伯驹不失时机地以贬值后的40万元,还清了盐业银行的透支款项。真乃“卖的没有买的精”啊!
黄庭坚《诸上座帖》
也是醉了,张伯驹在自己担任要职的银行内,透支巨额资金、私购银行押品、“偷换概念”以贬值货币等额还款,徇私舞弊,瞒天过海,涉嫌侵吞银行资产,手段并不合规,但在兵戈抢攘的纷乱年代里,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严密、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司空见惯,假公济私的又岂止张伯驹一人?!
除了办理众多清宫遗物的艺术品质押业务,盐业银行还为社会人士提供质押、寄存服务。上世纪30年代初,近代藏书家、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秘书厅秘书的杨敬夫弃文从商,为筹措资金,忍痛将所藏92 种宋元精本,以8万元质押给盐业银行天津分行。后因到期无力赎回,在天津名流潘复、张廷谔等人的帮助下,组织存海学社筹资从银行原价赎回,但其后仍寄放于盐业银行内。
年轻时的张伯驹
鸦片战争以后,西方近代金融“C位出道”登陆中国,逐步渗透。尽管时局动荡,艺术品收藏市场仍显活跃,而一些颇有远见的银行利用自身资金和信誉的优势,介入艺术品金融业务,竞相推出艺术品抵押贷款、艺术品保管、艺术品代理交易等多项特定服务,不仅满足了部分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,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流动与活跃,同时也拉升了诸如典当、保险、鉴定、拍卖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。尤为重要的是,由于银行资金的支撑保驾,使众多堪称“国之瑰宝”的艺术精品免于战争毁坏以及流失海外的风险。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eeyi.cn/detail-131-856-1.html
免责声明:本文来自互联网媒体,不代表艺术中国网的观点和立场。